泰德乐儿童中心IC班级就读条约
关于
1年前
更新
0
频次
3
题目数
分享
社交发展支持观察及自然成长 泰德乐相信每个孩子都天性善良,来到泰德乐的每个孩子的家庭都在付出了最大的时间精力予以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但孩子好动、表达情感的方式又是比较独特的,因此经常然而我们仍然会看到一些孩子会抓咬、推拉其他孩子等。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认为: 1、孩子的抓咬行为和家庭教育可能相关,但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2、孩子用抓咬表达不乐意是孩子社会性交往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常发生于1.5-3.5岁之间,会随着孩子的自然长大、语言能力的变强、社交策略的丰富而逐渐消失。 在泰德乐学校里,对于孩子的抓咬行为,老师会: 1、尽可能将容易发生冲突的孩子分开(班级调整、座位调整等)。 2、用共情的语言倾听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协助孩子之间相互理解。 3、用优雅与礼仪的示范方式协助让孩子学习正确的社交、表达方式。 4、以身作则,体现理解支持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双赢的冲突处理方式。 然而,我们也发现: 1、蒙特梭利环境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环境,每周的蒙氏工作时间,老师都会对孩子进行个体化或者小团体的教学示范;在被示范教学之余,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按照自己的内在发展需求探索环境。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每天自由探索的1.5-2小时是难能可贵的、不受干扰自我专注发展的时间,然而对于还停留在用“抓”、“咬”来进行社会性交往的孩子来说则像是在越级打怪——因为这段时间孩子在教室里是自由走动的,他们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的机会是一个集体活动为主的环境的N倍,他们会一天更多次地感受到冲突带来的挫败感。 2、蒙特梭利的混龄环境是更加真实的社会环境,同时对还停留在用“抓”、“咬”来进行社会性交往的孩子来说意味着更加复杂的社交环境,例如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于更小的、不懂如何用语言表达的弟弟妹妹们的沟通会直觉性地进行更多的抓咬行为。 这些孩子的频繁社交冲突除了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也容易引起家庭之间的对立,让咬和被咬、抓和被抓的双方家庭成员都感到沮丧和挫败和压力。 最后最重要的是,由于孩子的年龄问题,即便被示范和倾听,从抓咬到用语言解决问题仍然需要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尤其是3周岁以下幼儿很难自我觉察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能对孩子起到帮助的有时只有时间和自然成长本身。 根据以上观察与理解、基于对幼儿资深的成长的关心和发展支持,对于仍然在用抓、咬行为进行社交的孩子,泰德乐相关政策如下: 1、老师会对孩子进行观察,如孩子频繁发生抓咬行为,老师会约谈家长,了解家庭教育信息、孩子近期的思想动态,并提出建议。老师首次约谈家长后2周,老师会持续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有改进。如没有改进,园长将约家长面谈,了解家庭教育信息,并提出建议。 2、园长首次约谈家长后2周,老师继续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抓咬行为仍然频繁发生,3周岁以下幼儿将须在家休假2个月,3-4周岁幼儿因有更多自控力须将在家休假2周,以便在挑战较小(冲突机会大量减少)的环境中自然发展成长。 3、幼儿阶段性休假结束返园之后,老师继续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抓咬行为仍然频繁发生,幼儿将再次休假,或离开泰德乐蒙氏教育环境(建议转学至集体活动为主的学校生活)。 最后上述政策既是出于对实施抓咬行为实施幼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是出于对班级环境中其它幼儿的保护、以及学校的良性运作,并最终造福于学校内的所有幼儿。我们真诚地希望能获得您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