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院感培训及考核

Q1:姓名

填空1

Q2:工号

填空1

Q3:发生针刺伤,应立即至水龙头边流动水冲洗伤口,( )轻柔挤压出受伤部位,至少3~5分钟(特殊感染损伤至少冲洗15分钟)。

A.伤口远心端向近心端
B.近心端向远心端
C.伤口周围
D.挤出血液

Q4:清洗效果的监测包括( )

A .定期抽查
B.使用清洗消毒机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并对清洗效果每月采用清洗效果测试物进行监测、
C.日常监测
D以上全对

Q5:消毒质量的监测包括以下哪及方面?( )

A.每月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每次检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应符合GB 15982的要求
B.湿热消毒的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
C.每年请设备科人员检测清洗消毒器的温度、时间等主要性能参数。新安装的设备和大修后设备也应进行主要性能参数的检测
D.含氯消毒剂每天用测试纸监测其浓度,消毒时间30分钟以上
E.以上全对

Q6:压力蒸汽灭菌质量监测包括

A.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B-D试验、测漏/泄漏试验。
B.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
C.B-D试验、测漏/泄漏试验
D.物理监测、化学监测

Q7:含氯消毒剂每天用测试纸监测其浓度,消毒时间30分钟以上。

Q8: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物理、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并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Q9: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Q10: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Q11: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Q12:供应室内保持清洁、整齐,墙上无灰尘、霉点、裂缝、蜘蛛网。去污区地面和桌面每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擦一次,无菌物品存放区及检查、包装、灭菌区地面和桌面每天用清水拖、擦一次,每月一次大扫除。

Q13:下送车有明显标志,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下送车,下收车每天清洗,并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Q14:紫外线灯监测:日常监测包括每次消毒时需记录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Q15:清洗质量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Q16: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除日常监测 、定期抽查外,必要时可采用蛋白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监测清洗与清洁效果,测定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蛋白残留或其清洗与清洁的效果。

Q17:流动水下洗手,认真揉搓双手至少 ( )S,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

A.5
B.10
C.15
D.30

Q18:供应室洗手时机:

A..进入清洁区域前
B..脱手套后
C.完成一个工作环节后
D.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E.接触污染物品操作后
F.离开工作环境后
G.以上全对

Q19:已灭菌物品应存放于无菌间。无菌室应干燥通风,室内、柜内清洁,无积灰。无菌物品应存放距离地面( )cm,距离天花板( )cm,距离墙面( )cm.

A.5,15,50
B.20,50,5
C.30 , 20,  5
D.20  5 ,30

Q20:灭菌合格物品必须有明确的灭菌标识和有效期,专室专柜(架子)存放,棉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不得超过( )天,一次性纸塑包装、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不超过( )天。过期或有污染可疑的必须重新灭菌。

A. 7、180
B.30 、60
C.15、30
D.30、90

Q21:供应室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间的空气及物表、工作人员手必须( )做微生物监测一次,所有的监测必须有记录以备查。

A.每季度
B.每月
C.每半年
D.每天

Q22:发生职业爆率针刺伤,应上报院感科(正常上班时间)或总值班617777(非正常上班时间),尽快就诊(白天公卫中心,夜间急诊科,本院免挂号,非本院及其他人员先挂号)。

问卷网
2022年6月院感培训及考核
关于
1年前
更新
1
频次
22
题目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