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卒中中心护理平台层级培训考核
感谢您能抽出几分钟时间来参加本次答题,现在我们就马上开始吧!
Q4:某人抽血化验,发现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过多,那么该人可能患有下列哪种疾病?
佝偻病
脑血栓
高血压
阑尾炎
Q5:关于有关血常规化验单的几个项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RBC:红细胞计数,剧烈呕吐红细胞可能会减少,贫血时细胞中红细胞会增加
Hb:血红蛋白,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WBC: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4-10)*109/L
PL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过少有出血倾向
Q6:一般情况下,血常规化验单中哪项指标升高可以作为诊断某人体内有炎症的依据?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血红蛋白
Q7:病毒感染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
白细胞明显增多
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增多
Q8: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为
白细胞
血小板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Q9:患者30岁,经诊断医生说她患有贫血。你认为可以从她的血常规化验单的哪一个项目数据看出来?
RBC:3.5×1012/L
WBC:5×109/L
Hb:90 g/L
PLT:110×109/L
Q10:患者发生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后,与以下哪些结果可能不符?
红细胞计数增多
血红蛋白浓度增多
HCT增高
红细胞计数减少
Q11:以下关于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可以用于作为贫血治疗效果的评定
RET一般5-10天达到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主要用于贫血分型的鉴别诊断
患者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会增加
Q12:作为判断尿路感染相关指标说法不正确的是
白细胞酯酶为阳性
亚硝酸盐阳性
管型尿
尿白细胞阳性
Q13:有关C反应蛋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是一种炎性指标
特点为敏感性低、特异性高
是心脑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子
在发病6-8小时可升高,随病情恢复可逐渐降低
Q14:有关降钙素原说法不正确的是
正常值为0.00-0.5ng/ml
健康人、慢性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血浆浓度正常
创伤等应激、局部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所致全身炎症反应可明显升高
严重细菌感染时,PCT明显增高
Q15:便常规中常作为细菌性痢疾诊断依据之一的是
红细胞
白细胞
结晶
吞噬细胞
Q16:白细胞危急值说法正确的是
白细胞低<2.0×109/L
白细胞低<3.0×109/L
白细胞低>30×109/L
白细胞低>20×109/L
Q17:以下关于诊断缺铁性贫血的说法正确的是
MCV<82 MCH<27 MCHC<320
MCV<82 MCH<27 MCHC正常
MCV<82 MCH正常 MCHC正常
MCV>95 MCH>31 MCHC正常
Q18:尿细菌微生物培养用尿标本需采用
晨尿
终末尿
清洁中段尿
尿袋中的尿液直接留取
Q19: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发作时,尿液最典型的特征
蛋白尿
血尿
管型尿
细菌数高
Q20:下列疾病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增高的疾病是
炎症
感染
尿毒症
以上都是
Q21:一成年男性患者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7.45109/L参考范围:(4-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参考范围:40%-75%,淋巴细胞百分比:9%参考范围:20%-50%,该化验结果提示患者可能存在()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伤寒
结核
Q22:一成年女性患者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50109/L参考范围:(4-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0.94%参考范围:40%-75%,淋巴细胞百分比:63.81%参考范围:20%-50%,该化验结果提示患者可能存在()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免疫缺陷综合征
粒细胞白血病
Q23:下列有关药物敏感定性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K-B法又称纸片扩散法,数值越小说明细菌对该类药物越敏感
K-B法又称最小抑菌浓度,数值越小说明细菌对该类药物越敏感
MIC法又称最小抑菌浓度,数值越小说明细菌对该类药物越敏感
MIC法又称纸片扩散法,数值越小说明细菌对该类药物越敏感
Q24:下列有关药物敏感定性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若检测结果的数值均≥6则认为实验方法是K-B法
若结果中有较小数值(<6,甚至<1)则可认为实验方法是MIC法
若检测结果数值均呈2的倍数相关,则实验方法为MIC法
K-B法与MIC法呈正相关
Q25:下列有关CRP(C反映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卒中急性期CRP可明显升高
细菌感染时CRP可明显增高
心肌炎时CRP可明显增高
由于CRP特异性高,可用于区分细菌定植或感染
Q26:下列有关PCT的叙述正确的是
健康人、慢性炎症反应患者中血浆浓度轻度升高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患者中血浆浓度明显升高
局部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所致全身炎症反应明显升高
严重细菌感染时,PCT明显升高
Q27:白细胞减少可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艾滋病
肿瘤
放化疗药物作用
以上都是
Q28:诊断呼吸衰竭最重要的血气分析指标是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
pH值低于7.35
二氧化碳结合力高于29mmol/L
Q29:二氧化碳结合力高于29mmol/L
心、脑、肾
心、肺
肺、肾
心、肾
Q30:HCO3-主要反映机体什么功能
血液缓冲功能
循环功能
心功能
肾功能
Q31:下列有关血气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血气分析只能采集动脉血
动脉血气(pO2,pCO2)反映的是组织器官“利用”能力
静脉血气(pO2,pCO2)反映的是反映的是“制造”与“排放”能力
动、静脉血中HCO3-大致相等
Q32: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乳酸增高
休克时组织缺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线粒体疾病
以上都是
Q33: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肠瘘
肾功能不全
高钾血症
以上都是
Q34: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
高氯血症
肠瘘
Q35:PH:7.30,PCO2:35mmHg,PO2:60mmHg,BE:-6.0mmol/L,HCO3-:18mmol/L判断该血气分析结果
复合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复合型代谢型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Q36:PH:7.48,PCO2:55mmHg,PO2:80mmHg,BE:+6.0mmol/L,HCO3-:38mmol/L请判断该血气分析结果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代偿
单纯代谢性碱中毒
Q37:有关心肌肌钙蛋白描述不正确的是
在临床工作中常把肌钙蛋白I作为反应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的主要观察指标
在临床工作中常把肌钙蛋白T作为反应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的主要观察指标
当肌钙蛋白I>0.04ng/ml时,即提示患者有心肌损伤的可能
当肌钙蛋白I>0.50ng/ml时,即提示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Q38:cTnI急性心肌梗死变化规律描述不正确的是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4~6h,血清cTnI开始升高
达峰值时间为12~16h
升高幅度为20~50倍
恢复至参考范围时间为5~10d
Q39:下列有关于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描述正确是
cTnI不能监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
cTnI对于心肌炎诊断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目前将cTnI做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
cTnI在病毒性心肌炎有较低的阳性率,且cTnI升高与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Q40:有关cTnI的优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cTnI惟一存在心肌细胞中,cTnI在骨骼肌受损时无交叉反应
特异性、灵敏度高
肌钙蛋白能有效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在AMI发病12~48 h内,cTnI敏感度100%,72~150 h内为70%
Q41:有关CK-MB描述正确的是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测定血清CK-MB蛋白浓度可以提高对心肌损伤诊断的灵敏度
测定血清CK-MB蛋白浓度可以提高对心肌损伤诊断的特异性
以上均正确
Q42:CK和CK-MB在心肌梗死的变化规律是
CK和CK-MB在AMI发生后2~4小时即可超过正常上限
CK和CK-MB在AMI发生后4~6小时即可超过正常上限
CK和CK-MB在AMI发生12小时达峰值
CK和CK-MB在AMI发生24~72小时恢复正常
Q43:CKMB作为AMI标志物的优点
快速、经济、有效,是当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其浓度与梗死面积有一定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能测定心肌再梗死,判断再灌注
以上均包括
Q44:CKMB作为AMI标志物的缺点不包括
特异性差,影响因素多
早期诊断阳性率不高
诊断时间窗较长
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Q45:关于肌红蛋白(Mb)描述不正确的是
Mb对AMI的阴性预测值高达100%:在胸痛发作2~ 12h内, 如果Mb呈阴性可排除AMI
Mb可作为判断再梗死的良好指标, 优于cTnI和CKMB
当心肌和骨胳肌损伤时,血中Mb含量明显升高
肌红蛋白(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敏感性差,特异性好
Q46:关于肌红蛋白(Mb)在心肌梗死时变化规律描述不正确的是
当AMI 发生后胞质中Mb 释放入血,2h 即升高
当AMI 发生后胞质中Mb 释放入血6~ 9h 达高峰
当AMI 发生后胞质中Mb 释放入血48~ 72h恢复至正常水平
到目前为止,它是AMI 发生后可最早检出标志物之一
Q47:有关BNP测定对急性心力衰竭诊断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在发生呼吸急促的急诊患者中,诊断急性心衰界值为NT-proBNP >300 pg/mL
诊断急性心衰时NT-proBNP水平应根据年龄和肾功能不全分层
NT- proBNP应用于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血管疾病预后的评估,指导并监测心力衰竭的治疗
以上均正确
Q48:有关D-二聚体描述正确的是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的筛选指标
阳性应结合临床注意是否有血栓形成
阴性血栓形成的几率非常低
以上均正确
Q49:BNP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的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NT-proBNP<400pg/mL,一般不考虑患者有慢性心衰
NT-proBNP 400-2000pg/mL,不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慢性心衰,需结合其它检查进行判断
NT-proBNP 400-2000pg/mL,可直接确定患者存在慢性心衰
NT-proBNP>2000pg/mL提示患者慢性心衰的可能性很大
Q50:肝脏的主要功能正确的是
参与物质代谢
生物转化(解毒与灭活)
胆汁的生成与排泄
以上均正确
Q51:关于急性肝炎转氨酶变化特点正确的是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明显升高,ALT/AST<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发病后1-2周达高峰,3-5周逐渐下降,ALT/AST>1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明显且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程度,ALT/AST<1
以上均错误
Q52:以下关于胆汁淤积性黄疸描述正确的是
直接胆红素中度升高、间接胆红素中度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阴性
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尿胆红素阴性
Q53:胆碱酯酶升高见于以下哪种疾病
有机磷中毒
甲亢
营养不良
恶性肿瘤
Q54: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一项关键指标是
胆碱酯酶降低
胆碱酯酶升高
碱性磷酸酶升高
碱性磷酸酶降低
Q55:下列指标能较早地反应肝细胞损害或近期营养状况的是
白蛋白
球蛋白
血清前白蛋白
白球比
Q56:以下关于肝细胞性黄疸描述正确的是
直接胆红素中度↑,间接胆红素中度↑, 尿胆红素阳性
直接胆红素中度↑,间接胆红素中度↑, 尿胆红素阴性
直接胆红素轻度↑,间接胆红素明显↑,尿胆红素阴性
直接胆红素明显↑,间接胆红素轻度↑,尿胆红素阳性
Q57:下列有关肌酐临床意义错误的是
急性肾衰时血肌酐进行性升高为器质性损害的指标
慢性肾衰竭时血肌酐浓度用于评估病变程度及分期
肾前性少尿血肌酐浓度多不超过200μmol/L
器质性肾衰竭血肌酐>400μmol/L
Q58:以下关于尿素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可至尿素氮增高
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血清尿素升高
血尿素测定可作为肾脏疾病的早期检查指标,其特异性及敏感性高
血尿素氮减少较为少见,常提示较严重的肝病或营养不良等
Q59:不符合血液净化治疗指征的是
尿量<0.3ml/kg.h,持续48小时以上,或无尿达24小时
临床常以血清肌酐>442umol/L为治疗指征
高钾血症(钾>6.5mmol/L)
严重酸血症(PH<7.1或HCO3-<13mmol/L)即代谢性酸中毒
Q60:当血肌酐>445umol/L时提示患者处于肾损伤的哪个分期
肾衰竭代偿期
肾衰竭失代偿期
尿毒症期
肾衰竭期
Q61:溶栓治疗患者纤维蛋白原(Fg)值处于什么范围时可能引起病人出血
1.2g/L-1.5g/L
<1.5g/L
<1.2g/L
>1.2g/L
Q6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多少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INR<2
INR<4
INR2.5-5
INR2-4
Q63:下列哪项化验值的变化提示患者存在出血倾向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纤维蛋白原增高
纤维蛋白原降低
Q64:下列关于尿素氮临床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血清尿素降低
肾前性: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尿素潴留
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晚期、肾衰及中毒性肾炎。血尿素测定不能作为肾脏疾病早期检查指标,但对慢性肾炎,尤其是尿毒症,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一致
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可引起血清尿素升高
Q65:肝脏每天合成白蛋白约多少克,半衰期多少天
35-50克,12-18天
40-55克,17-20天
12-18克,17-20天
18-40克,12-18天
Q66:口服抗凝剂华法林,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的预期值应为
参考值的一半
参考值的2倍
参考值的3倍
参考值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