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基础知识》模拟题
100分满分60分及格
Q1:角膜缘血管网的来源是( )
A.眼睑动脉弓
B.睫状前动脉
C.睫状前动脉于眼睑动脉弓
D.眶下动脉
E.睑内侧上、下动脉
Q2:直肌的支配神经为( )
A.面神经
B.动眼神经
C.滑车神经
D.外展神经
E.三叉神经
Q3:正常房水的总量为( )
A.0.15~0.20ml
B.0.05~0.10ml
C.0.20~0.40ml
D.0.10~0.15ml
E.0.15~0.30ml
Q4:于正常眼底的描述,以下错误的是( )
A.视网膜动脉搏动
B.视网膜静脉搏动
C.视乳头呈橘红色
D.视网膜动静脉比例2:3
E.黄斑位于视乳头颞侧
Q5:眼外肌中最长的是( )
A.上直肌
B.下直肌
C.上斜肌
D.下斜肌
E.外直肌
Q6:于房水,以下错误的是( )
A.由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产生
B.屈光指数为1.33
C.房水中含有较高的氯化钠和微量蛋白质
D.正常房水中细胞极少
E.房水中乳酸含量明显高于血浆
Q7:眼内压密切相关的房水循环因素有( )
A.房水静脉
B.房水排出的速率
C.瞳孔阻滞的情况
D.上巩膜静脉压
E.瞳孔的大小
Q8:眼眶是一个四边锥形的骨窝,以下哪块骨不参与眼眶的组成?( )
A.额骨
B.鼻骨
C.蝶骨
D.筛骨
E.腭骨
Q9:暗适应时间在正常人为( )
A.6~8分钟
B.1~2小时
C.<5分钟
D.10~15分钟
E.16~20分钟
Q10:视交叉位于( )
A.蝶鞍及垂体的上方
B.蝶鞍上方及垂体的下方
C.蝶鞍及垂体的下方
D.蝶鞍下方及垂体的上方
E.蝶鞍及垂体的左侧
Q11:关于睫状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节眼压
B.睫状肌属于平滑肌
C.生成房水
D.参与眼的屈光调节
E.睫状肌主要由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Q12:在研究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和成像概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考虑光为电磁波
B.光为机械波
C.以粒子为基础
D.需考虑光的波动性
E.需考虑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Q13:关于角膜解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角膜主要由睫状长神经支配
B.角膜基质层占角膜全厚的60%
C.中央区角膜厚度约为1mm
D.解剖角巩膜缘位于外科角巩膜缘之前
E.Bowman膜是角膜上皮细胞的基底膜
Q14:视网膜内屏障的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组成
B.介于视网膜与玻璃体之间
C.由视网膜内界膜组成
D.阻挡脉络膜血管内的血液成分渗漏至视网膜内
E.由视网膜血管内皮间的连接复合体组成
Q15:史氏光锥前焦线的方向与屈光力( )的方向相同,后焦线的方向与屈光力( )的方向相同。
A.最弱、最强
B.最强、最弱
C.最强、最强
D.最弱、最弱
E.最强、为0
Q16:视交叉及视交叉前损害的视野改变的特征,不包括( )
A.单眼性
B.缺损可越过垂直径线
C.可表现对侧眼颞侧偏盲
D.可表现为同侧眼失明
E.可以出现同侧偏盲
Q17:患者,男,70岁。患有青光眼,左、右眼的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光感和0.05。这名患者属于( )
A.低视力
B.弱视
C.盲人
D.屈光不正
E.屈光参差
Q18:视力下降但眼底检查正常的疾病,不包括( )
A.屈光不正
B.球后视神经炎
C.白内障
D.弱视
E.角膜炎
Q19:患者手术摘除白内障后,配戴高度凸透镜眼镜常会发生手眼协调紊乱,其原因是( )。
A.位移现象
C.旋转放大
D.像跳现象
E.相差现象
Q20:眼镜片光学中心位置符合配镜者的瞳孔位置是配戴眼镜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主要原因是防止棱镜效果中的( )。
A.色散效应
B.双眼位移不等
C.旋转放大
D.像跳现象
E.相差现象
Q21:眼镜矫正屈光不正眼时,眼镜的作用是将无限远处物体成像在( )。
A.视网膜上
B.眼前有限距离处
C.眼后有限距离处
D.眼的远点
E.眼的近点
Q22:某眼有-5.00D的近视,且有2D的调节力,在没有矫正的情况下,该眼能够看清眼前多少范围的目标 ( )
A.0.143~0.2m
B.0.2~0.5m
C.0.2~0.343m
D.0.5~0.7m
E.0.2~0.7m
Q23:眼科棱镜常用于矫正小角度斜视,顶角通常小于( )
A.10°
B.15°
C.20°
D.30°
E.40°
Q24:以下关于棱镜相关名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棱镜的偏向角等于两个作业面的偏向角之和
B.棱镜的偏向角以棱镜度为单位
C.棱镜的偏向角等于棱镜的顶角
D.光线偏折的方向总是偏向棱镜的顶角
E.棱镜没有相差
Q25:已知透镜折射率n=1.523,制成的两表面曲率半径r₁=+261.5mm,r₂=-87.16mm则此镜片的屈光力为。
A.+2.00DS
B.+4.00DS
C.+7.97DS
D.-4.00DS
E.-7.97DS
Q26:新月形透镜屈光力为零,则( )。
A.F₁> F₂
B.F₁ < F₂
C.F₁ = F₂
D.不一定
E.F₁ + F₂=1
Q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镜厚度越大,屈光力越大
B.透镜前表面屈光力越大,屈光力越小
C.透镜后表面屈光力越大,屈光力越小
D.透镜的折射率越大,屈光力越大
E.透镜的折射率等于屈光力
Q28:镜片的度数是指( )。
A.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
B.前顶点到像方焦点距离(以米为单位)的倒数
C.后顶点到像方焦点距离(以米为单位)的倒数
D.前顶点到物方焦点距离(以米为单位)的倒数
E.后顶点到物方焦点距离(以米为单位)的倒数
Q29:眼用棱镜一般很小,一般小于( ),称为薄棱镜。
A.5°
B.8°
C.10°
D.12°
E.15°
Q30:( )是指显性远视中可在全部调节作用调动下达到克服的远视度
A.轴性远视
B.绝对性远视
C.功能性远视
D.曲率性远视
E.隐性远视
Q31:下列关于几何光学基本定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射光线位于入射面内
B.折射光线不位于入射面内
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与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无关
E.光在均匀透明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Q32:下列不是房水功能的是:( )
A.维持眼内压
B.营养睫状体
C.营养晶体、玻璃体
D.构成屈光间质
E.清除角膜的代谢产物
Q33:以下关于折射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为光在某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之比
B.表示介质折光能力的强弱
C.同一介质不同波长的光传播速度也不同,常以黄光为标准
D.除空气外,其他介质的折射率大于1
E.屈光度和直径一定时,折射率越高,镜片越薄
Q34:水中的点光源发出光(水的折射率为1.333),离点光源20cm处波面的聚散度为( )
A.+6.7D
B.-6.7D
C.+5D
D.-5D
E.-1.7D
Q35:测量物像位置时,起始点为( )。
A.物点
B.像点
C.折射面顶点
D.无限远
E.节点
Q36:-4.00-2.00×60,在水平方向的屈光力是( )D。
A.-6.50
B.-6.00
C.-4.50
D.-5.00
E.-7.00
Q37:矫正眼镜的放大倍率与( )有密切关系。
A.屈光度
B.镜片前顶点屈光度
C.镜片后顶点屈光度
D.镜片边缘设计
E.镜片的密度
Q38:凹透镜的像应为( )。
A.倒立的实像
B.正立的实像
C.正立的虚像
D.倒立的虚像
E.放大的虚像
Q39:房水最后汇入的是( )
A.眼静脉
B.巩膜静脉窦
C.涡静脉
D.睫状体后静脉
E.视网膜中央静脉
Q40:在前房角内看不到的结构是( )
A.小梁网
B.Schwalbe线
C.巩膜突
D.睫状突
E.虹膜根部
Q41:斜肌的作用力方向与视轴的成角为( )度
A.23
B.45
C.51
D.60
E.31
Q42:以下关于棱镜相关名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棱镜的偏向角等于两个作业面的偏向角之和
B.棱镜的偏向角以棱镜度为单位
C.棱镜的偏向角等于棱镜的顶角
D.光线偏折的方向总是偏向棱镜的顶角
E.棱镜没有相差
Q43:成年人眼球垂直径及水平径为( )
A. 23mm,23.5mm
B. 23mm,24mm
C. 23.5mm,23mm
D. 23.5mm,23.5mm
E. 23.5mm,24mm
Q44:如果该患者为50岁的中年人,远近视力均低于正常,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首先考虑检查哪些项目 ( )
A.眼压
B.视野
C.近附加测定
D.远视力
E.裂隙灯检查
Q45:在导致视力障碍的眼病中,占比例较大的是( )
A.白内障、角膜病
B.白内障、黄斑变性
C.白内障、病理性近视
D.病理性近视、青光眼
E.病理性近视、角膜混浊
Q46:下列不是“视觉2020,享有看见权利”行动的防治重点的是( )
A.白内障
B.沙眼
C.黄斑变性
D.儿童盲
E.屈光不正和低视力
Q47:目标光线垂直投射镜片旁中心,为了注视目标,产生新的视轴,新视轴与原视轴的夹角称为( )。
A.回旋角
B.倾斜角
C.偏向角
D.折射角
E.反射角
Q48:通过镜片移心产生棱镜的基本要求为原眼镜的( )。
A.焦度较高或棱镜的需求量不大
B.焦度较低或棱镜的需求量不大
C.焦度较低或棱镜的需求量不小
D.焦度较高或棱镜的需求量不小
E.无特殊要求
Q49:两个焦量差异最大的子午线斜向交叉,称为( )。
A.规则性散光
B.不规则性散光
C.单纯性散光
D.双斜散光
E.屈光参差
Q50:散光眼两个主子午向的目标光线不能同时在视网膜清晰成像,选择性观看最小弥散圆,故( )。
A.视力下降
B.视野缩小
C.视觉疲劳
D.视物变形
E.中心暗点
Q51:在+8D的单折射球面折射率为1.5的玻璃50cm处有一实物,像距为( )
A.-25cm
B.+25cm
C.-16.7cm
D.+16.7cm
E.-20cm
Q52:与屈光性近视无关的是 ( )
A.眼轴长度正常
B.遗传和环境
C.角膜曲率过大
D.眼轴长度过长
E.晶状体曲率过大
Q53:在角膜各层组织中,没有细胞成分的是( )
A.基质层
B.前弹力层
C.上皮层
D.后弹力层
Q54:眼眶壁中最薄弱的眶壁是( )
A.眶外壁
B.眶上壁
C.眶上壁和眶外壁
D.眶内壁
E.眶下壁
Q55:Gullstrand 模型眼存在几个折射面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E.7个
Q56:处方:R:+1.25/L:+4.75,诊为 )屈光参差。
A.单纯性屈光参差
B.复性屈光参差
C.混合性屈光参差
D.正散光性屈光参差
E.负散光性屈光参差
Q57:对于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视力的特点是( )
A.不会出现弱视,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症状
B.可维持双眼单视,不会出现弱视,但有视觉疲劳症状
C.不会出现弱视,视觉疲劳症状,但丢失了双眼单视功能
D.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症状,但丢失了双眼单视功能,可形成弱视
E.不可维持双眼单视,会出现弱视,没有视觉疲劳症状
Q58:-5.00-2.00×40,其正交柱镜表达式是( )。
A.-5.00+2.00×130
B.-7.00×130/+2.00×40
C.-5.00×130/-7.00×40
D.-7.00+2.00×130
E.-5.00×40/-7.00×130
Q59:屈光参差的矫正原则是根据配戴者的条件( )进行全矫。
A.根据耐受降低一眼的光度
B.配戴角膜接触镜
C.进行功能训练
D.配足光度框架眼镜
E.欠矫光度框架眼镜
Q60:与轴垂直的光线经过凸圆柱透镜,焦点可( )
A.会聚成实焦线
B.不聚焦
C.会聚成焦点
D.会聚成虚焦线
E.形成平行焦线
Q61:处方:R:-9.25/L:-8.50,垂直棱镜需求:总量4△,右底向下,左底向上分至双侧眼镜,移心距离y1和y2为(C )cm。
A.-0.22,0.24
B.-0.22,-0.24
C.0.22,- 0.24
D.0.22,0.24
E.0.20,0.20
Q62:一右眼+2.00+2.00×90,当眼睛通过光心上方5mn偏内5mm处视物时,产生的棱镜效果是( )。
A.2ΔBI/1ΔBD
B.2ΔBO/1ΔBU
C.2ΔBO/1ΔBD
D.2ΔBI/1ΔBU
E.2ΔBI/1ΔBO
Q63:在我国(1987年)制定的盲与低视力标准中,视野半径( )者,无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
A.≤15°
B.<15°
C.≤10°
D.<10°
E.≤5°
Q64:世界卫生组织(1973)制定的低视力与盲的标准中二级低视力是指( )。
A.最佳矫正视力(双眼中好眼)低于0.3,且等于或优于0.1
B.最佳矫正视力(双眼中好眼)低于0.1,且等于或优于0.05(1米指数)
C.最佳矫正视力(双眼中好眼)低于0.1,且等于或优于0.05(3米指数)
D.最佳矫正视力(双眼中好眼)低于0.05,且等于或优于0.02 (1米指数)
E.最佳矫正视力(双眼中好眼)低于0.05,且等于或优于0.02 (3米指数)
Q65:双眼视觉的形成建立在许多基础反射之上,这些基础反射不包括( )
A.代偿性固视反射
B.融合反射
C.调节反射
D.瞳孔对光反射
E.再注视反射
Q66:维持眼表健康不包括的因素是( )
A.结膜和角膜上皮的正常表型
B.泪液质量正常
C.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正常
D.眼睑的解剖、功能正常
E.相关的感觉神经功能正常
Q67:对比敏感度基本发育完成的年龄( )
A.8-14个月
B.2岁
C.6-8个月
D.1岁
E.6岁
Q68:维持正常角膜的光学特性非常重要,角膜表面的弯曲度和折射率等都有赖于房水( )的作用。
A.折射率为1. 336
B.循环代谢
C.压力稳定
D.主动运载
E.压力变化大
Q69:关于Kappa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轴与视轴的夹角为 kappa角
B.人群 Kappa角正常值为2~8°
C.kappa角是临床唯一较为容易测定的生理轴线夹角
D.通常 Kappa角为负值
E.kappa角临床价值不高
Q70:在红绿视标的背景上选入高对比字母视标是为了( )。
A.比较两色块亮度
B.检验柱镜的矫正程度
C.检验球镜的矫正程度
D.保持调节排斥
E.检验轴位的矫正程度
Q71:调节衰退的机理之一是因( ),不能放松对于晶状体的囊膜的牵拉。
A.睫状体和巩膜组织弹性下降
B.睫状肌纤维的张力下降
C.睫状韧带逐渐纤维化
D.晶状体基质成分密度增高
E.晶状体基质成分密度下降
Q72:眼位发生偏斜后,外界两个不同物体落在了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导致的结果为( )
A.复视
B.混淆
C.双眼视
D.生理抑制
E.单眼视
Q73:30岁人的平均调节期望值是( )
A.3D
B.6D
C.8.5D
D.12D
E.7.5D
Q74:调节机理可分为( )。
A.病理性与生理性
B.物理性与生理性
C.病理性与物理性
D.生物性与生理性
E.病理性与生物性
Q75:在单眼调节时,可激发( )。
A.对侧眼调节放松
B.同侧眼散开
C.对侧眼散开
D.同侧眼集合
E.对侧眼调节集合
Q76:近视-2.00D,使用3D的调节力,其观察距离到眼的距离为
A.25cm
B.20cm
C.100cm
D.50cm
E.75cm
Q77:调节幅度为正视被测眼调动最大调节的条件下的( )。
A.调节储备
B.调节远点距离
C.调节近点距离
D.集合远点距离
E.调节反应
Q78:调节衰退的机理之一是因( ),限制了睫状肌收缩空间。
A.睫状体和巩膜组织弹性下降
B.睫状肌纤维的张力下降
C.睫状韧带逐渐纤维化
D.晶状体基质成分密度增高
E.年龄变大
Q79:调节衰退的机理之一是因( ),调节时不能完成预期的收缩量。
A.睫状体和巩膜组织弹性下降
B.睫状肌纤维的张力下降
C.睫状韧带逐渐纤维化
D.晶状体基质成分密度增高
E.年龄变大
Q80:在老视矫正时,须首先了解被测者习惯的阅读距离,从而确定被测眼的( )
A.调节幅度
B.附加光度
C.调节需求
D.近用瞳距
E.集合幅度
Q81:对于远视患者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于远点和近点均在眼后,若不矫正,任何时候都无清晰视力
B.远视的量是随年龄逐年增加的
C.远视度数越高,发生斜视的可能性越小
D.远视者最佳矫正可以是欠矫或正矫
E.远视眼的晶状体比一般人要提早出现调节力下降
远视者最佳矫正可以是欠矫或正矫。
Q82:有关眼的远点和近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远视的远点在眼前5m处
B.远视的远点和近点一定在眼后
C.近视的远点必在眼前阅读距离
D.正视的近点在视网膜黄斑部
E.远视的远点和近点有的在眼前一定距离,有的在眼后
Q83:轻度近视的视力可表现为( )
A.近视力J1,远视力1
B.近视力J7,远视力1
C.近视力J1,远视力0.3
D.近视力J6,远视力0.2
E.近视力J7,远视力0.01
Q84: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屈光不正”这一概念,对于儿童属于这一范围的双眼视力应为( )
A.≤0.7
B.≤0.2
C.≤0.5
D.≤0.3
E.≤0.8
Q85:下列最易发生弱视的情况是( )
A.麻痹性外斜视
B.调节性内斜视
C.先天性内斜视
D.交替性内斜视
E.间歇性外斜视
正确解析:B
Q86:患儿,5岁,验光后两眼的屈光度分别为右眼 -2.00D,左眼 -3.50D,则该患儿易发生( )
A. 双眼屈光参差
B. 会出现融像困难
C. 有明显双眼视的问题
D. 容易出现弱视
E. 左眼会被抑制
Q87:一物体置于球面透镜前10cm处,成像在透镜后方25cm处,此透镜的屈光力为( )
A. +10. 00D
B. +4. 00D
C. +6. 00D
D. +8. 00D
E. +14. 00D
Q88:单球面的半径100mm,折射率1.5,其像方焦距为( )mm
A. 200
B. 100
C. 250
D. 300
E. 450
Q89:±0.50D交叉柱镜在60°方向上的屈光力是多少( )
A. 0.15D
B. 0.25D
C. 0.50D
D. 1.00D
E. 1.25D
Q90:- 9.00DCx90的柱镜,试计算在60°方向上的镜度为( )
A. +2.25D
B. -2.25D
C. +6.75D
D. -6.75D
E. -7.00D
Q91:当通过棱镜的光线产生3°偏向角时,棱镜屈光力为( )
A. 3△
B. 3.5△
C. 1.75△
D. 5△
E. 5.25△
Q92:以下哪项为用360°标示法表示三棱镜的棱镜量和方向( )
A、3△B上45°
B、3△下内90°
C、3△B下45°
D、3△B210°
E、3△上外60°
Q93:眼附属器包括( )
A、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眼眶
B、角膜,眼睑,结膜,泪器,眼眶
C、眼睑,结膜,泪器,眼眶,睫状体
D、角膜,眼睑,泪器,眼外肌,眼眶
E、角膜,眼睑,眼外肌,眼眶,睫状体
Q94:关于角膜的叙述以下不正确的是( )。
A、角膜的基质层厚度占角膜总厚度的大约90%
B、角膜的内皮层受缺氧的影响最明显且不可恢复
C、角膜的前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
D、角膜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3/4左右
E、角膜的上皮层损伤后可再生
Q95:角膜上皮再生能力很强,在无感染的情况下,仅需( )即可修复,且一般不留瘢痕。
A、1~6小时
B、12~24小时
C、24~48h
D、3~5天
E、5~7天
Q96:房水折射率的正常值为( )。
A、1.336
B、1.376
C、1.406
D、1.437
E、1.457
Q97:房水引流途径正确的是( )。
A、后房→前房→Schlemm管→小梁网→巩膜静脉丛
B、前房→后房→小梁网→Schlemm管→巩膜静脉丛
C、前房→后房→Schlemm管→小梁网→巩膜静脉丛
D、后房→前房→小梁网→Schlemm管→巩膜静脉丛
E、前房→后房→小梁网→巩膜静脉丛→Schlemm管
Q98:正常玻璃体功能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支持作用
B.保持透明
C.促进眼球发育
D.促进细胞增殖
E.代谢作用
Q99:根据Hoffstetter最小调节幅度公式所示调节与年龄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 )
A、最小调节幅度为5,年龄为40岁
B、最小调节幅度为12,年龄为10岁
C、最小调节幅度为10.5,年龄为20岁
D、最小调节幅度为9,年龄为30岁
E、最小调节幅度为1,年龄为50岁
Q100:低视力(III级)( )
A.较好眼的最佳视力为 0.1~0.3
B.较好眼的最佳视力为 0.05~0.1
C. 无光感
D.视野半径 ≤ 10°,但>5°
E.视野半径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