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
Q1:1.遮盖-去遮盖试验的去遮盖部分,可区分( )
A.被检者的隐斜视或斜视的方向
B.被检者的隐斜视或斜视的程度
C.是交替性斜视还是恒定性斜视
D. A+C
E. A+B+C
Q2:2.点阅读近视力表视标大小设计为32N~4N之间共( )行。
A.6
B.7
C.8
D.9
E.10
Q3:3.点阅读近视力表低视力康复标准要求达到( )N/40cm。
A.6
B.8
C.5
D.7
E.9
Q4:4.低近视力康复标准要求达到( )。
A.0.3
B.0.4
C.0.2
D.0.5
E.0.6
Q5:5.可判断隐料或斜视的方向和程度,但不能区别隐斜或显斜的方法是( )
A.交替遮盖
B.遮盖 - 去遮盖
C.Hirschberg
D.眼外肌运动
E.集合近点
Q6:6.向左上注视时,配偶肌为( )
A.右外直肌,左内直肌
B.左外直肌,右内直肌
C. 左上直肌,右下斜肌
D. 右下直肌,左上斜肌
E. 左下直肌,右上斜肌
Q7:7.角膜映光法检查时,如反光点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提示斜视角为( )
A.15°~20°
B.20°~25°
C.25°~30°
D.30°~35°
E.35°~40°
Q8:8.一被检者在遮盖实验中,交替遮盖时眼球由外向内运动约30°,则可能的诊断为( )
A.上斜视
B.下斜视
C.内斜视
D.外斜视
E.正位
Q9:9.上述患者进一步检查,遮盖右眼时左眼由外向内运动,则进一步明确的是( )
A.无斜视
B.内显斜
C.外显斜
D.内隐斜
E.外隐斜
Q10:10.上述患者,去遮盖右眼时,左眼由内向外运动,则最可能的诊断是( )
A.双眼交替性外斜视
B.左眼持续性外斜视
C.右眼持续性外斜视
D.左眼持续性内斜视
E.右眼持续性内斜视
Q11:11.在记录调节幅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受患者反应快慢影响较大
B.移近法和负镜片法测量结果理论上应保持一致
C.只有使用近十字视标测得的调节幅度才是最准确的
D.最终记录值为暗室下调节幅度
E.通常移近法的调节幅度略小于移远法的调节幅度
Q12:12.下列不属于眼外肌运动检查步骤的是:( )
A.告知被检者检查眼球运动的目的,以取得配合
B.被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前面
C. 检查者伸出右手食指,置于被检者眼前30-40cm处。嘱被检者头部不要转动,眼睛注视手指
D.依次将手指移向上方,下方,左方,右方
E.依次将手指移向左侧,左上方,左下方,以及右侧,右上方,右下方
Q13:13.视野检查中的生理盲点位于( )
A.固视点鼻侧15︒左右
B.固视点鼻侧30︒左右
C.固视点颞侧15︒左右
D.固视点颞侧30︒左右
E.固视点颞侧5︒左右
Q14:14.眼球旋转运动时,上直肌与哪条眼外肌起拮抗作用( )?
A.内直肌
B.下直肌
C.下斜肌
D.上斜肌
E.外直肌
Q15:15.在第一眼位时,有外旋作用的直肌有( )?
A.下直肌
B.外直肌
C.内直肌
D.上直肌
E.下斜肌
Q16:16.婴幼儿的立体视功能一般到何时能达到成年人水平( )
A.3-5岁
B.5-7岁
C.7-9岁
D.9-10岁
E.2-3岁
Q17:17.远距离内隐斜8△,聚散力测定结果为远BI:×/5/2,BO:13/25/11,根据Percival准则棱镜参考值为( )△。
A.BO1
B.BI1
C.BO2
D.BI2
E.BU1
Q18:18.关于视力检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视力表须有适当的光线照明
B.远视力检查时,不同的视力表有不同的检查距离
C.如果患者的视力低于1.0,须加针孔镜检查
D.查指数时应让受检者背光而立
E.若距眼前指数10cm仍不能识别,则查手动
Q19:19.视力表的亮度控制在( )。
A.(100±10)cd/m²
B.(100±15)cd/m²
C.(200±20)cd/m²
D.(200±30)cd/m²
E.(300±30)cd/m²
Q20:20.定量分析被测眼调节幅度及相对调节,采用( )。
A.近视力视标
B.近散光盘视标
C.近交叉视标
D.近十字视标
E.近单列视标
Q21:21.分析被测眼适宜的老视处方,采用( )。
A.近视力视标
B.近散光盘视标
C.近交叉视标
D.近十字视标
E.近单列视标
Q22:22.定量定性分析被测眼旋转性隐斜,采用( )。
A.立体视觉视标
B.偏振十字视标
C.钟形盘视标
D.十字环形视标
E.Worth四点视标
Q23:23.角膜上皮水肿常用裂隙灯( )进行观察。
A.间接投照法
B.直接投照法
C.弥散投照法
D.背面投照法
E.镜面反射投照法
Q24:24.定性定量分析双眼影像不等,采用( )。
A.注视差异视标
B.马氏杆视标
C.垂直对齐视标
D.立体视觉视标
E.Worth四点视标
Q25:25.定量分析球镜验光试片矫正焦量,采用( )。
A.水平对齐视标
B.Worth四点视标
C.偏振平衡视标
D.远交叉视标
E.红绿视标
Q26:26.角膜新生血管应用裂隙灯的( )来进行检查。
A.直接焦点照明法
B.弥散照明法
C.镜面反射照明法
D.背面照明法
E.角巩膜缘分光照明法
Q27:27.下列关于视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视角是外界物体两个点在眼主点形成的夹角
B.视角是外界物体周边像点的连线在眼主点形成的夹角
C.视角是外界物体两个点在眼后焦点形成的夹角
D.视角是外界物体两个点在眼结点形成的夹角
E.视角是外界物体两个点在眼远形成的夹角
Q28:28.通过FCC注视近交叉视标时,当水平焦线清断,垂直焦线不清晰时,提示( )。
A.调节滞后
B.调节超前
C.调节痉挛
D.调节不足
E.调节过度
Q29:29.以下哪项不是影响视力检测准确性的因素( )。
A.照明
B.视标的对比度
C.被检者存在屈光不正
D.年龄
E.被检者的文化水平
Q30:30.Sheard准则要求( )至少应为外隐斜视量值的两倍
A.正相对调节
B.负相对集合
C.正相对集合
D.负相对调节
E.调节幅度
Q31:31.在交替遮盖法测定过程中,发现患者的眼位由外向内动,做遮盖与去遮盖实验中发现,遮盖左眼,右眼没动,去遮的时候发现患者的右眼发生运动,则可判断患者的眼位( ):
A.外隐斜
B.外显斜
C.内隐斜
D.内显斜
E.旋转斜视
Q32:32.在遮盖与去遮盖的检查过程中,遮盖右眼,观察左眼,发现左眼运动,去掉右眼的遮盖片,发现右眼不动,说明患者为( )
A.隐斜视
B.交替性斜视
C.恒定性斜视
D.间歇性斜视
E.旋转斜视
Q33:33.在交替遮盖法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的眼位由内向外动,做遮盖与去遮盖实验中发现,遮盖左眼,右眼没动,去遮的时候发现患者的左眼不发生运动,则可判断患者的眼位( )
A.外隐斜
B.外显斜
C.内隐斜
D.内显斜
E.旋转斜视
Q34:34.感觉融像有四种类型:同时视、重叠、平面融像、立体视。其中重叠是几度融像( )
A.1度
B.2度
C.3度
D.4度
E.5度
Q35:35.近视力的记录表达不包括下列哪项( )
A.M单位
B.N标识
C.jaeger表示法
D.点数
E.分数
Q36:36.婴儿出生多久,( )光感知能力达到成人水平
A.3个月内
B.6个月内
C.9个月内
D.12个月内
E.15个月内
Q37:37.检查低视力患者远用视力时最常用的视力表为?( )
A.Snellen视力表
B.E字视力表
C.ETDRS视力表
D.Ailey-Lovie视力表
E.C字视力表
Q38:38.调节疲劳的患者,在进行调节功能检查时表现为( )。
A.调节幅度低于年龄所具备
B.调节超前
C.调节反应高于调节刺激
D.PRA 正常或偏低
E.调节需求高
Q39:39.在近视力的表达里( )是一种在印刷业中用来表示印刷排版尺寸的单位。
A.指数
B.M单位
C.手动
D.点数
E.N标识
Q40:40.一位患者在33CM处接受棱镜+遮盖检查,远距隐斜为1 eso,患者的瞳距为66mm,AC/A为4/1,这位患者的近距隐斜为?( )
A.5 exo
B.10 exo
C.12 exo
D.7 exo
E.14exo
Q41:41.男,50岁,发现阅读报纸时模糊半年。以下哪一种印刷字体尺寸记录不适用于近视力记录( )
A.M单位
B.Jaeger表示法
C.点数(point)
D.等价Snellen表示法
E.N标识
Q42:42.交替遮盖试验,检测三棱镜放置于 ( )前。
A.注视眼
B.偏斜眼
C.任意一只眼
D.双眼
E.按患者意愿
Q43:43.患者,52岁,远视力正常,平时阅读距离为25cm,需要动用的调节近附加为( )D
A.1
B.2
C.3
D.4
E.5
Q44:44.关于 Snellen 视力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种用于测量“最小阅读力”的视力表
B.根据1分视角的最小分辨角设计
C.每行视标大小按照几何级数增减
D.经典的 Snellen 分数表达法为最小分辨角的倒数
E.检查距离为 5m 或6m
Q45:45.下列选项对验配前检查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验配前只需要了解患者的现病史、过敏史,既往史、家族史
B.需要记录患者的屈光度数和视力变化情况
C.需要记录验配前的眼轴长度、眼压、眼位、泪液质量等
D.配戴角膜塑形镜不会对角膜厚度造成影响,因此可不予记录
E.配戴前需要检查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
Q46:46.关于指数视野检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指数视野检查是以检查者视野范围作为对照
B. 可初步测量视野周边的界限
C. 可准确检查出视野中的暗点
D. 多用于无法配合视野计检查的患者
E. 检查者的视野必须正常
Q47:47.假同色图检查要求( )
A.自然弥散光线下
B. 太阳光直射下
C.检查距离5cm
D.辨认时间5分钟
E. 必须裸眼检查
Q48:48.下面不是临床上常用的立体视觉检查方法的( )
A.Titmus Stereo Test图卡
B. TNO随机点立体图
C.同视机检查
D.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
E.假同色图法
Q49:49.Titmus Stereo Test图卡中定性筛选图是( )
A. "圆圈"视标
B. "小动物"视标
C. "大苍蝇"视标
D. 无定性筛选图
E. 全部为定性筛选图
Q50:50.关于测量调节幅度的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
A. 移近法、Hofstetter法,负镜片法,FCC法
B. 移近法,负镜片法,JCC法,Donder表格法
C. 移近法、负镜片法、Hofstetter法、Donder表格法
D. 移近法,负镜片法,JCC法,FCC法
E. 负镜片法、FCC法、Hofstetter法、Donder表格法
Q51:51.关于使用负镜法测量调节幅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被检者应在40cm处注视最佳视力的上一行
B. 逐步在被检者眼前匀速适度增加负镜度数镜片
C.眼前增加负镜度应以-0.25D为单位递增
D. 眼前最终所添加负镜度数的总和即为最终的调节幅度
E. 尽量先单眼后双眼
Q52:52.在进行集合近点的检查过程中,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
A. 检查时需要良好照明
B.将视标由40cm处慢慢向鼻根部移动,移动速度保持3-5cm/s,直至视标变成两个为止
C. 需记录视标与眼球转动中心的距离
D. 向后慢慢移动视标离开鼻根部直到视标恢复成一个,这一点为恢复点
E. 集合近点测量时需先单眼后双眼进行检查
Q53:53.眼外肌运动检查中不正确的描述是( )
A. 单眼运动检查时遮盖一只眼,另一只眼追踪各注视方向移动的视标,看各方向的肌肉力量有没有不足或限制
B. 单眼运动检查正常是内转时,瞳孔内缘到达上下泪小点的连线
C. 单眼运动检查正常是外转时,角膜内缘到达外眦角
D. 单眼运动检查正常是上转时角膜下缘或下转时角膜上缘到达内外眦连线
E. 双眼运动检查中,看看双眼同向运动与异向运动。还需要进行娃娃头试验,牵拉试验以及PARKS三步法试验
Q54:54.被检查者在交替遮盖试验时见眼球由外向内转动,而遮盖左眼时右眼由外向内转动,去遮盖左眼后,右眼由内向外转动,则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
A. 内隐斜
B. 外隐斜
C. 双眼交替性外斜视
D. 右眼持续性外斜视
E. 左眼持续性外斜视
Q55:55.在瞳孔检查中,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瞳孔形状、大小、位置的检查
B.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大小直径约为2-4mm
C. 瞳孔反射包括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
D. 瞳孔检查大多在较亮的环境下进行检查
E. 集合反射通过调节双眼注视目标的远近,观察双眼瞳孔的变化
Q56:56.患儿男,4岁,患者家属主诉其眼睛斜,经常歪头看电视,经眼科检查后发现右眼角膜映光点在瞳孔中间位置,左眼角膜映光点接近颞侧角巩膜缘的位置,遮盖去遮盖试验后右眼不动,左眼由鼻侧向颞侧转动,左眼映光点位于颞侧角巩膜缘表示( )
A. 5°
B. 15°
C. 25°
D. 30°
E. 45°
Q57:57.上述病例,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
A. 双眼正位
B. 外斜
C. 内斜
D. 偏斜
E. 无法判断
Q58:58.下列不属于裂隙灯显微镜临床应用常用检查方法的是( )
A. 斜照法
B. 后照法
C. 镜面反光法
D. 镜面穿透照法
E. 弥散光照射法
Q59:59.临床中角膜的检查一般不包括( )
A. 角膜大小,直径
B. 角膜分层
C. 角膜弯曲度
D. 角膜透明度
E. 角膜知觉
Q60:60.关于角膜内皮细胞镜的检查原理正确的描述是( )
A. 利用镜面反射原理,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
B. 利用斜照法原理,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
C. 利用直接照射原理,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
D. 利用后照法原理,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
E. 利用弥散光原理,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
Q61:61.在用Von Graefa 测定中,保持分离棱镜不变,测量棱镜应以 ( ) Δ/秒的速度逐渐减少
A. 2Δ
B. 3Δ
C. 4Δ
D. 5Δ
E. 6Δ
Q62:62.十字环形视标测试,红色十字视标像的交叉点与绿色内环像右缘相交,诊为( )内隐斜
A. 3Δ
B. 2Δ
C. 1Δ
D. 4Δ
E. 5Δ
Q63:63.负相对调节是集合不变的情况下,调节能够( )的程度
A. 放松
B. 刺激
C. 会聚
D. 发散
E. 无反应
Q64:64.在用Von Graefa 测定隐斜的过程中,常用进行视标的分离的棱镜是( )
A.12BI 和 6 BU
B.12BO 和 6 BU
C.12BI 和 6 BD
D.12BO 和 6BD
E.6BI 和 12BU
Q65:65.融像性交叉柱镜可用于检查( )
A. 调节幅度
B. 调节灵活度
C. 调节反应
D. 相对调节
E. 调节需求
Q66:66.PRA的检查结果受( )功能影响
A. 负相对调节
B. 正相对调节
C. 负融像性聚散
D. 正融像性聚散
E. 调节需求
Q67:67.病人为10Δ外隐斜,BO至模糊为10Δ,为了达到符合Sheard准则,则所需棱镜为( )
A. 3ΔBI
B. 2ΔBI
C. 3ΔBU
D. 3ΔBO
E. 5ΔBI
Q68:68.在第一眼位时,有下转、内旋、外转作用的眼外肌是( )
A.下斜肌
B.上斜肌
C.下直肌
D.外直肌
E.上直肌
Q69:69.角化上皮细胞增多可见于( )
A.包涵体性结膜炎
B.沙眼
C.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D.干眼病
E.细菌感染性结膜炎
Q70:70.关于立体视觉说法错误的是( )
A.以单眼视为基础
B.属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测的方法
C.可采用立体图谱检查
D.可利用同视机检查
E.可感知物体远近
Q71:71.应用角膜映光法估计斜视度时,下列正确的是( )
A.映光点在角膜缘为60°
B.映光点在瞳孔缘为15°
C.映光点偏鼻侧为内斜
D.映光点在偏颞侧为外斜
E.映光点在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为45。
Q72:72.不符合视力特征的是( )
A.代表黄斑以外视网膜功能
B.是分辨二维物体形状、位置的能力
C.用于检测形觉功能
D.是人眼的分辨能力
E.分远、近视力
Q73:73.以下哪项不是瞳孔缩小反射
A.近反射
B.暗反射
C.直接对光反射
D.辐凑反射
E.调节反射
Q74:74.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最常用的照明方法为
A.镜面反光照明法
B.弥散光照明法
C.角巩膜缘分光照明法
D.直接焦点照明法
E.后部反光照明法
Q75:75.向远方看物体时,瞳孔应是
A.大小不变
B.先缩小后散大
C.缩小
D.先散大后缩小
E.散大
Q76:76.当治疗儿童的间歇性交替性内斜视时,首先必须要调查有无
A.发病时间
B.近视
C.外展神经麻痹
D.弱视
E.远视
Q77:77.与近视的临床表现无关的是
A.远视力降低
B.视疲劳
C.近视力降低
D.外隐斜或外斜视
E.飞蚊症
Q78:78.正常人大于69岁时,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
A.3000-4000个
B.2000〜2500个
C.1500-2000个
D.2600-2800个
E.2150-2400个
Q79:79.某学生在距视力表5m远检查距离时右眼仍看不到最大一行视标,当其前移至距视力表3m远时始可 看清该行视标,该生右眼视力为
A.0.15
B.0.06
C.0.3
D.0.03
E.0.1
Q80:80.右眼外展神经障碍时,眼球处在何种位置
A.右眼向上方偏位
B.不岀现眼球偏位
C.右眼向内下偏斜
D.右眼向内侧偏斜
E.左眼向内偏位
Q81:81.正常人50岁左右时,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
A.3000〜4000个
B.2150〜2400个
C.2000〜2500个
D.1000〜1500个
E.2600〜2800个
Q82:82.关于对数视力表不正确的是
A.便于进行科学的视力统计
B.采用4分记录法
C.视力计算是递减的
D.视标按几何级增进
E.相邻两行视标大小之比恒等
Q83:83.正常人在30岁前,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
A.6000〜8000个
B.3000〜4000个
C.1500〜2000个
D.2150〜2400个
E. 2600-2800个
Q84:84.眼球各部的屈光指数
A.晶状体1. 416
B.房水 1. 336
C.玻璃体1. 336
D.角膜 1. 376
E.以上各项均正确
Q85:85.检影验光时,90°方向用-3. 00D柱镜中和,180方向用-1. 00D柱镜中和,该例验光结果为
A.-3. 00DS/-2. 00DCx90
B.-1. 00DS/ -2. 00DCX180
C.-3. 00DS / -1. 00DCX180
D.-2. 00DS / -1. 00DCX180
E.-1. 00DS/ -3. 00D690
Q86:86.视疲劳的症状不包括
A.反复发作急性角膜炎
B.反复发作急性睑腺炎
C.肌原性眼痛
D.头痛
E.眩晕
Q87:87.关于视力检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房间灯光需根据视力表要求设置
B.远视力检查时,不同的视力表有不同的检查距离
C.如果患者的矫正视力低于4.8(0.6)须加针孔视力检查
D.被检者手持遮眼板遮一只眼且不要眯眼,先测右眼,后测左眼
E.若距眼前指数 10cm仍不能识别,则查手动
Q88:88、感觉性融像不包括( )。
A.同时知觉
B.重叠
C.平面融像
D.对比度
E.立体视
Q89:89.双眼视觉检查不包括以下哪项( )。
A.远距水平隐斜
B.远距垂直隐斜
C.裂隙灯检查
D.近距水平隐斜
E.近距垂直隐斜
Q90:90、被检者40岁,用负镜法测调节幅度,测试距离为40cm,加负镜片0.50D时患者报告出现视标持续模糊的瞬间,则被检者调节幅度为( )。
A.0.50D
B.1.50D
C.2.50D
D.3.00D
E.3.50D
Q91:91、下列关于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检查过程有误的是( )。
A.在综合验光仪中放好被检者的远距屈光矫正度数(非老视者)
B.将近距注视卡放在40cm处,照明良好,调整近用瞳距
C.指导被检者注视近距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一行视标
D.先做负相对调节,即双眼同时增加正镜片(以+0.25D为增率),直至被检者首次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E.记录所额外增加的正镜度数总量为负相对调节结果
Q92:92、影响调节幅度检测的因素不包括( )。
A.年龄
B.单眼和双眼测量
C.性别
D.视标的尺寸
E.调节痉挛
Q93:93、不属于聚散的分类的是( )。
A.张力性聚散
B.调节性聚散
C.距离感知性聚散
D.斜视性聚散
E.融像性聚散
Q94:94、聚散功能异常分类不包括:( )。
A.会聚不足
B.会聚过度
C.单纯内隐斜
D.散开过度
E.调节不足
Q95:95.在明适应状态时,人眼对波长为( )nm光最敏感。
A.500
B.555
C.600
D.650
E.700
Q96:96、以下处方中,( )属于复性近视散光。
A.-1.00+2.00×180
B.+1.00-0.50×90
C.+3.00+2.00×90
D.-3.00×180/-1.00×90
E.-3.00×90/-1.00×180
Q97:97、( )是散光眼配镜的基本原则。
A.消除其症状
B.1.0视力的最低度数
C.最佳视力的最高度数
D.补偿视近调节不足
E.满足清晰视力
Q98:98.在给患者确定老视试戴度数前,须首先了解患者习惯的阅读距离,从而确定被测眼的( )。
A.调节幅度
B.远用光度
C.调节需求
D.近用瞳距
E.集合幅度
Q99:99.ADD检测前提条件是( )
A.配戴旧眼镜
B.雾视到视力0.7
C.远距屈光不正全矫
D.散瞳验光
E.眼压测量
Q100:100.下列关于FCC描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初步测定患者近附加
B.可测定调节的广度
C.可测定聚散的广度
D.可测定调节的灵敏度
E.可测定集合的广度